5 尾氣達標
  步淑段委員問:
  我市採取什麼措施來控制機動車的增速?如何提高機動車尾氣檢測覆蓋率和達標率?另外,在油品升級和智能化交通建設上是怎樣安排的?
  石市交管局局長武瑞祺答:
  我們要認真研究、科學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機動車增長計劃,合理調控年度機動車增長速度,抑制機動車過快增長。
  針對檢車率低的問題,加強源頭管理。對不檢的車輛一律公告註銷,對於不檢車的車主,限制辦理新車上牌業務,逼迫其檢車或淘汰舊車,對上路行駛的未檢車輛一律進行處罰,逼迫其年檢或將車輛報廢。
  智能交通建設一期工程已全部完成。通過實施綠波帶(紅波帶)控制,為有效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下一步,將繼續謀劃智能化交通二期工程建設,形成省會城市智能化交通大格局。
  石市商務局副局長楊文波答:
  11月下旬開始將從東北煉廠配置國Ⅳ汽油,計劃年底前所屬油庫和加油站實施置換。中石化的煉油廠已制定了生產國Ⅳ標準汽油計劃,並優先對石家莊供應,預計年底前所屬加油站將實施置換。
  6企業減排
  李愛民委員提問:
  採取哪些有效措施對企業廢氣排放進行有效監管和治理?
  石市環保局副局長牛新國答:
  嚴查、重處違法排污、超標排污、惡意排污企業的同時,自2012年起,我市基本實現了對所有污染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的無縫隙監管。在全市範圍內聘請1000名大氣污染防治義務監督員監督並報告環境違法行為和環境污染問題,加強對公開承諾的企業的監督。我市要求重點大氣污染物排放企業從2013年採暖期開始,要在廠區門口、附近主要路口建立大屏幕,實時公佈本單位污染物排放情況及標準限值,接受監督。
  楊志輝主任點評:
  落實企業減排任務要發揮兩個積極性。一是發揮管理部門的積極性,切實監管到位。二是要發揮企業的積極性,讓企業認識到今天不主動淘汰落後產能和技術、工藝,明天就會被市場所淘汰,變讓我減排為我要減排。
  7 應急預案
  邵新中委員問:
  應急預案涉及千家萬戶、工礦企業、社會各界,怎樣保證應急預案各項措施的落實?在啟動實施應急預案時,怎樣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轉?
  市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胡月英答:
  為保證應急預案各項措施的有效落實,我市建立了一套保證應急預案各項措施落實的支撐體系,並詳細制定了全市相關企業、單位停產名單等,以做到責任明確,各負其責,便於操作。
  應急預案明確了重污染天氣三級響應機制,各級預警及響應通過市政府內網發佈通知,併在市政府網站進行公告。同時,採取手機短信、廣播、電視、網絡、報紙、電子顯示屏等方式及時向社會公眾發佈,並提出建議性措施和健康防護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
  楊志輝主任點評:
  預案一旦啟動實施,既要使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又要保證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把正面作用放到最大,把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8 新興產業
  肖榮智委員問:
  如何加快發展我市新興產業,把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做出規模,讓亮點更亮?如何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降低能耗?
  石市發改委副主任吳書科答:
  在發展重點上,優先發展生物醫葯,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衛星導航、半導體照明等優勢產品;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發展智能設備製造。為此,要抓引進,實現增量做大;要抓提升,實現存量做優。到2017年,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要從現在的18.9%提高到30%。
  石市工信局局長吳飛答:
  今年確定安排的1億元支持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已經初步組織篩選了市本級擬支持的項目115項,總投資217億元。今後幾年,力爭企業技改投資每年增幅在25%以上,到2015年技改投資總額要突破1500億元。通過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預期的節煤能力將達到20%。
  楊志輝主任點評:
  希望以產業規劃為依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對標活動為抓手,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加大工作推進力度,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真正做到亮點更亮,形成燎原之勢;使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步伐,實現浴火重生。
  9 淘汰黃標車
  郭登洲委員問:
  如何解決黃標車污染問題?
  石市交管局局長武瑞祺答:
  為了完成今年淘汰3萬輛黃標車的任務目標,我市嚴格“黃標車”限行政策,公務黃標車一律停駛並報廢,禁止黃標車過戶和買賣,限制辦理有關業務、限制過戶、限制營運黃標車營運證資格核發,全市所有黃標車實行定點尾氣檢測,對提前淘汰黃標車車主給予財政補貼,設立淘汰黃標車綠色通道。
  10 城區規劃
  吳秀超委員問:
  如何通過科學的規劃建設,有效控制大氣污染?
  石市規劃局局長王曉臨答:
  在城市規劃方面,嚴格控制老城區大規模拆遷改造,減少老城區人流、車流。大力推進正定新區建設,規划到2020年,可承接老城人口約30萬。嚴格控制居住用地容積率,嚴格控制中心城區外圍生態協調區,加快城市楔形綠地建設。同時,打通城市微循環,減少機動車擁堵,方便居民出行。
  楊志輝主任點評:
  要增強規劃的剛性,規劃一經確定,即有了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得擅自改變,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
  11 污染企業搬遷
  張琰委員問:
  怎樣落實已經確定的搬遷企業計劃?完不成搬遷計劃任務怎麼辦?
  石市發改委副主任吳書科答:
  我市建立了市領導定期協調機制,研究解決搬遷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明確主城區19家污染企業搬遷的時間節點,確保市污染企業搬遷工作平穩推進。研究制定了企業搬遷改造扶持政策,引導搬遷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產品提檔。對不能按期搬遷,或限期治理不合格的企業,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12 森林城市
  何金錄委員問:
  如何保證主城區綠化面積持續增加,真正做到見縫插綠?怎樣保證全市綠化面積逐年擴大,建成森林城市?
  石市園林局局長任建忠答:
  未來五年,將通過實施道路綠化建設、推進公園廣場提升、完善城市水系綠化、開展社會綠化活動,逐步形成以道路綠化為網絡,以城市水係為骨架,以公園游園為亮點,以單位庭院、居住區綠化為基礎,以大環境綠化為依托的城市園林綠化新格局。今冬明春,要完成新建提升綠地442.15萬平方米,栽植喬灌木231.3萬株的綠化任務。
  石市林業局局長楊建秋答:
  在綠化工程建設方面,繼續指導協調中心城區綠化,抓好城市周邊“兩環”綠化工程、“三大片區”綠化工程、 “44道路綠化工程”、“五河”綠化工程,爭取明年全市完成造林綠化50萬畝,其中工程造林40萬畝,封山育林10萬畝。
  楊志輝主任點評:
  要在“增綠”的同時,做好“護綠”工作。特別是在城市改造建設中,要嚴禁違法違規砍伐樹木、侵占綠地,即使經過批准非砍伐占不可的,也要千方百計少砍少占。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嚴格把關,人大常委會要加強監督。
  13 聯防聯控
  楊印勝委員問:
  我市在大氣污染防治區域協調聯防聯控機制方面有什麼舉措?
  市政府大氣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馬立寧答:
  我市在省政府統一領導下,積极參与了京津冀聯防聯控的構建,同時強化了全市域污染防治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環境空氣監測體系和網格化管理機制,基本實現了對污染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的無縫隙監管。
  14 污染問責
  米春榮委員問:
  如何通過加強監督檢查、強化問責來推動各項工作落實,確保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收到實效?同時,對於涉嫌污染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公安部門採取哪些措施予以嚴厲打擊?
  石市監察局局長劉吉廣答:
  我市制定了《關於對大氣污染防治違規違紀行為實行問責的暫行規定》,對問責事項、問責種類、問責方式進行了規定。市監察局將進行高頻次、深層次監督檢查。同時,公開監督舉報電話,進行全方位監督檢查。通過強力的問責,保證大氣防治工作各項措施落實到位、收到實效。
  石市公安局副局長張建芬答:
  目前,市公安局組建了專門隊伍,建立了與環保部門的協調聯動機制,將大力查處和偵辦社會反映強烈的環境犯罪案件,嚴厲打擊阻礙環境執法的違法企業和人員。
  楊志輝主任點評:
  問責是手段不是目的。希望問責規定出台之後,沒有一名工作人員被問責,而防治工作卻做得很好。
  15 全民動員
  王玉國委員問:
  政府在營造全社會同呼吸、共擔當、齊努力氛圍,動員和引導廣大市民積極支持、參與、踐行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有什麼措施?
  市政府常務副秘書長蒲國良答:
  精心打造了大氣信息宣傳平臺,介紹工作目標和意義。定期組織企業培訓班,督導企業抓好落實。設立“12369”環保舉報熱線,聘任了1000名環保義務監督員和100名離退休的老幹部,監督我市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實。組織石家莊重點企業簽訂社會責任書,形成對污染企業的全面監督。
  16 資金支持
  胡永權委員問:
  石家莊要摘掉空氣質量末位的“帽子”,如何加大財政資金保障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
  市財政局局長周立新答:
  2013年,市財政安排大氣污染治理專項資金15.6億元。主要用於大氣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規劃編製、監測監管能力建設、淘汰黃標車、控制道路揚塵、生態綠化、天然氣供暖企業補貼等。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引導和帶動更多社會資金投入大氣污染防治。
  17 大氣污染控制區
  嚴晉峰委員問:
  12個大氣污染控制區的建設對改善我市大氣環境質量有哪些積極意義?下一步如何加大推廣力度?
  石市環保局副局長牛新國答:
  12個重點大氣污染控制區實行網格化監管,實現“綠化硬化全覆蓋、粉塵治理全覆蓋、排放治理全覆蓋、環境衛生無死角”目標,對全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起到引領、示範作用。我市力爭在2014年向全市推廣重點控制區網格化管理,最終實現全市環境監管網格化、精細化、規範化目標。
  18 供熱計量收費
  馬恩來委員問:
  在供熱計量收費方面市政府有什麼行動,怎麼加快工作步伐?
  石市建設局副局長郭彥軍答:
  我市熱計量改革的目標是2013年-2014年採暖季全市居住建築面積實現35%按熱計量收費,到2017年全市居住建築面積實現50%熱計量收費。為加快熱計量改革步伐,我市將作出規定,要求新建建築全部安裝熱計量設施。
  楊志輝主任點評:
  按面積收費變為按計量收費,是一項重大改革,節能效果明顯。推進中會遇到很多矛盾和問題。希望把工作做細,統籌兼顧各方利益,把好事辦好。本報記者 張瑞謙 整理  (原標題:全城一道題 求解“深呼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r36irnr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